章丘名士张起岩齐鲁状元系列之十七齐

发布时间:2023/5/16 13:48:48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2230.html

都说历史之车不容倒开,其实那是指的历史总体发展趋势。在特定的历史时段,这样的开倒车现象,还是时有出现的。比方说,元朝取代宋朝统治中国,就是一个历史的大倒车。并且这个倒车一开,就延续了接近一百年的时间。

大元一统中华天下之后,相比于宋朝,政治经济以及教育文化科技诸方面,都开始了大踏步的后退。个别方面即使不说是大踏步后退,至少也是停滞不前。中华民族发展前行的路径,在这里向后拐了一个大大的弯。元朝的上位,中断了唐宋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变革的进程,深刻地重塑了宋代以后的中国历史。当然,这种重塑,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负面意义上的。

相比于唐宋,元朝堪称一片文化的沙漠。如果说在这浩瀚的沙漠之中,还有星星点点的亮色的话,那么也只有元散曲和元杂剧,可以算是其中的几株胡杨树、数丛红柳蓬。笔者最近在网上浏览到一些为元朝鸣不平的文章,称元朝不重视教育、文化落后的说法,是对元朝一种不公平的误读。有些人总想靠翻案博眼球,殊不知有些案是不能翻、也是翻不了的。人分四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并不只是民间段子。

元代的科举,也是乏善可陈。在唐宋两朝得到巨大发展的科举制度,到了元代也基本算是一个跟头跌倒了谷底。比方说,大元王朝灭宋之后,过去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才举办了首次科举考试。此时,大元王朝的整个寿命,都快接近半数了。此后,元代的科举也是断断续续、屡办屡废。有元一代,总共只组织了16次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与唐宋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笔者之所以把元朝的齐鲁状元,单独作为一篇来写,是因为元朝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不同于五代十国那些乱七八糟的小朝廷,以及辽、金、西夏等地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

有元一代,齐鲁大地只出了两位状元郎。其中的一位,史籍中还没有片言只语的事迹记载。换句话说,元代只有一位齐鲁状元有的可写。虽然元代能够独立成篇的齐鲁状元,只有本篇所要介绍的这一位,但是元代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特别是科举考试的有关情况,也是有必要向读者做一下简单说明的。故而本篇的篇幅,相比介绍其他状元的篇章,也就要更长一些。

元代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廷试三个层次。乡试,相当于宋代的州郡试。会试,相当于宋代的省试(礼部试)。所谓廷试,就是殿试。虽然元代的科举乏善可陈,但乡试、会试的名称,却被明清两代的科举所沿用,并成为规范性名称。

需要强调的是,元代的科举,报考者也是分为两个等次的。蒙古人、色目人为一等,汉人、南人为另一等。这两大类人分卷考试、分别录取。蒙古人、色目人的试卷难度低,录取比例高。汉人、南人的试卷难度高,录取比例则要低很多。元代的教育文化是否落后,仅从其科举制度的这种歧视性规定,便可见一斑。

按照元代科举规定,廷试结束后,分两榜公布录取名单。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左右两榜,录取人数相同。两榜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赐进士及第,安排从六品官职。第二名,赐进士出身,安排正七品官职。第三名以下,赐同进士出身,安排正八品官职。这一点,同宋代以及明清两代,都有所不同。

大元延佑二年(年),大元政府组织了统一中国以来的首届科举考试。此时,距大元王朝的建立,已经过去了43年之久。本届科举,是为大元延佑二年甲寅科。大元科举的首对状元,就此问世。右榜状元,系蒙古人护都答儿。左榜状元,系汉人张起岩。元代蒙古人的习俗,以右为上。由于元代科举分为左右两榜发布录取名单,所以每届科举,都会下状元双黄蛋。虽然知识含量说不上有多高,蒙古色目人榜的状元,总归也是状元。

张起岩,乃山东章丘人氏,其家族后来迁居至山东禹城。再后来,张起岩还曾移居山东安丘。章丘,近几十年来经历了由县变市、由市改区的区划名称变迁,现为济南市章丘区。以盛产大葱和小米著称的章丘,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比如李清照、张养浩、李开先等著名文豪的故里,都在章丘。举世闻名的龙山文化遗址,也位于章丘。

张起岩,不仅是大元科举的首位齐鲁状元,也是章丘、乃至现今济南市辖区科举史上有据可查的唯一一位状元得主。作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学子的科举考试成绩,真的不算很出色。

同古代一些状元得主一样,在张起岩身上也发生过比较神异的故事传说。相传他的母亲在身怀六甲之时,有一天正卧床休息,忽然看见一条好几丈长的大蟒蛇,从屋外逶迤而进,钻进床下之后,转眼就消失了。受此惊吓,其母早产诞下张起岩。这样的故事传说,听听可以,是不能完全当真的。有一些,没准儿就是状元得主的家人们杜撰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们家的状元,原本就是神怪之物托生下凡,自然非常人可比。

张起岩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数代为官。虽然他们的官职都不是很显赫,但其家庭条件,相对来说应当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张起岩的父亲,担任的是层次比较高的教育官员(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这为张起岩自幼受到比较系统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保障条件。

史载,张起岩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强,有着过目成诵的本事。除了勤奋努力,超群的记忆力,也是取得良好科举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张起岩的父亲,是个很重视孩子学习成长的家长。自张起岩幼时,其父便将他带在身边,于工作之余随时督促指点他读书学习。这对于张起岩的成长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之下,张起岩长进很快,年纪不大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学识才干。不到20岁时,张起岩便通过地方政府推荐选拔,被任命为一个县级政府主管教育的小官(福山县学教谕)。在当时,这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官。但做事认真的张起岩,勤奋敬业,把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从政潜质。

有段时间,该县县长(县尹,即知县)因为其它公务外出,张起岩临时代理了县长的工作。很多官员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守好摊子即可,不会节外生枝为自己找麻烦。张起岩却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处理好县里日常政务的同时,设身处地地为民众着想,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办了一些好事实事。县里的百姓深受感动,很多人都说,“如果张教谕真做了我们的父母官,那可真是我们的福气了!”这说明,张起岩心中自有社稷民众在,为官有责任心、有担当。因为业绩突出,张起岩后来被提拔为安丘县尹。

参加了工作,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在一般人看来,可以心满意足、按部就班地居家过日子了。但张起岩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他没有满足于衣食不愁的小康生活。参加工作之后,张起岩在办理公事之余,始终没有放松读书学习。即使在做了县尹这样主政一方的父母官之后,面对繁重的政务和工作压力,张起岩也是一如既往地利用工余时间坚持读书学习。

在张起岩参加工作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元政府并没有举办科举考试的意向和打算。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以博取科举功名为主要诉求的读书人,恐怕早就心灰意冷,将学业荒废了。张起岩始终没有放弃,说明他读书求学,并不完全是出于科举之功利目的,而真正是为了充实丰富提高自己。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张起岩大约就有这方面的充分思想准备。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这一定律,在张起岩身上再次得以极好体现。在他认真工作了十多年之后,传来了大元政府要开办科举考试的消息。准备充分、信心满满的张起岩,自然会响应政府号召,踊跃报考。在随后的各级考试中,发挥出色的张起岩,一路过关斩将,力挫群雄,一举摘得状元桂冠。此时的张起岩,年方二十有九。

比较巧合的是,张起岩与拍板决定首次开办大元科考、并钦点他为状元,因而算是他伯乐恩师的元仁宗,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这一点,又使张起岩这位状元的身世经历,在世人眼中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元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这个名字比较难读一些,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虽然上位时比较年轻,但元仁宗是个很有想法,相对开明、比较重视文化教育的皇帝。他力主实行科举制度,主张“以儒治国”,力图复兴大元之辉煌。这在元代的历任皇帝中,是比较少见的。遗憾的是,元仁宗享寿不长,只活了35岁便一命呜呼。如果他执政时间更长一些,元朝的文化教育等事业,没准会发达进步一些。

张起岩获得状元称号之后,被朝廷任命为登州同知。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分为行省、路、州府、县四个层次。在当时,登州为州府级建制,同知的品级最高为正六品、最低为正七品。虽然元代的科举较唐宋两朝落后很多,但在状元得主的官职安排上,却比唐宋两朝高出不少。这一做法,后来为明清两代所沿袭。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民间的状元文化更加流行发达,盛极一时。

按照元代的地方官制,路、州府以及县三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名为“达鲁花赤”。在州府这一级,排第二位的为知州(或州尹),第三就是同知了。“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镇压者、制裁者、掌印者”,可以引申为“监临官、总辖官”之意。“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出任,这些人大都是武夫莽汉,大字识不了几个,文化程度基本相当于文盲的水平。朝廷和上级下发的圣旨文告等,身边的书吏等秘书人员念什么,大多数“达鲁花赤”就认定为什么,在朝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就是这样一些根本就没有什么管理能力的人,却掌握着一个地方军政民财所有大权,说一不二,予取予夺。那些汉人知州、同知等官员,基本就是些摆设。由于手中没有实权,这些官员遇事多数不敢拍板决定,往往任由“达鲁花赤”身边的幕僚小吏随意处理,不仅影响军国政务,也给民众带来极大不便。

虽然不懂政务管理,但是对于捞钱敛财,“达鲁花赤”们却无师自通,而且不知廉耻。有关史籍称,元代“官吏贪污,始因蒙古、色目人惘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参拜曰拜见钱,无事自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赉发钱,论讼曰公事钱。”元代的政治体制和官制,乃至社会文化的腐朽落后,由此可见端倪。这样的朝代,垮台速度比较快一些,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关于元朝的短命,朱元璋曾经说过元亡于宽这样的话。但是这句话,却遭到了有些人的误读,并被拿来当做为元朝翻案的依据。其实朱元璋的意思,不是指大元朝廷对于民众宽厚仁慈,而是说他们对于“达鲁花赤”这类只会捞钱胡来、不会做事的贪官过于宽容,致使社会管理不善,进而诱发天下大乱。虽说历史不容假设,但元朝如果能像汉唐明清一样,统治中国三百来年,那么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等,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可就真的很难想象了。

对于张起岩这位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又是自己钦点的有才汉人状元郎,元仁宗非常喜欢。张起岩出任登州同知没多久,元仁宗就指示有关部门,一纸调令将他召进京城,做了集贤院修撰。元代的集贤院,分担了礼部的一部分教育管理职能,主要负责学校管理,发现吸收隐士贤良、社会闲散人才等方面的工作。国立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元代就是集贤院的直属单位。

在中状元后接近40年的从政生涯中,除了登州同知和集贤院修撰之外,张起岩先后还担任过国子监丞、国史院编修、监察御史、陕西行台御史、中书侍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参议中书省事)、燕南廉访使、御史中丞等职务。同自己的章丘老乡张养浩一样,张起岩也是元代的朝廷重臣之一。在元代,六部尚书的品级地位,比其他朝代都要低。御史中丞,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的行政二把手,品级为正二品,而六部尚书只是正三品。作为一个汉人官员,张起岩能做到这样的职务,已属不易。

史载,张起岩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刚直,一身正气,当时便有“当朝欧阳修”之美称。在朝中,张起岩做事始终坚持原则,不计个人得失。在大是大非面前,张起岩敢于主持正义,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即使因此而冒犯权贵,也在所不惜。在对汉人官员防范打压十分严重的元代,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这说明,饱读圣贤书的张起岩,深明大义,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关于张起岩直言敢言的例子,史籍记载有不少。比如他在做监察御史的时候,有次一位同事因为所提意见不合高层心意,高层就要严办他。在元代,汉人官员因言获罪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频率要比其他朝代高出很多。为挽救这位同事,张起岩挺身而出,为这同事仗义执言。即使在宰相面前,张起岩也无所畏惧,毫不退让。这件事,后来都闹到了皇帝那里。最后,连皇帝都被张起岩的刚正所折服,从而使那位同事免遭一劫。

张起岩在担任中书省参议的时候,有一次中书省研究官员的选拔任用问题。参与研究的张起岩,推荐了一位声誉极佳、能力出众的官员出任要职,但遭到了宰相的否决。张起岩据理力争,让宰相大人理屈词穷。宰相很生气,拍桌子站起来走人了。张起岩拒不屈服,也甩甩袖子离席而去。以张起岩当时的职务而言,比宰相低了很多。堂堂宰相,让这样一个小人物以下犯上、藐视权威,他岂肯善摆干休。在宰相的坚持之下,张起岩受到了降职安排的处理。

张起岩极富人文情怀,始终把民众的福祉放在心上。在燕南廉访使任上,张起岩主持治理了为害多年的滹沱河,修建起了比较坚固的堤坝,基本平息了当地的水患,这一善政,让一方百姓交口称赞。张起岩还出重手整治辖区社会秩序,对于为害一方的黑恶势力,严厉打击,毫不留情。在他的任内,当地社会治安形势有了很大好转,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升平气象。

张起岩具有超常的政治远见,眼光敏锐独到。对于朝廷的政事规制、法度体系,张起岩提出了很多颇具实用价值的意见建议,为加强朝廷的制度化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史学界不少人认为,张起岩是个对于元朝中期的政治社会,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政治人物。

史载,张起岩眉清目扬,美髯方颐,是个标准的美男子。跟他的相貌一样,张起岩的品德操行也无可指摘,令人仰慕。张起岩为官从政四十多年,始终廉洁自守,生活简朴,从不置办房屋田地等不动产。在乌烟瘴气的大元官场,能做到这一点尤为难得。

人性是复杂的,在很多人的品性之中,优点与缺陷往往没有严格清晰的界限。比方说,有些人对自己很节俭,对别人也很吝啬。张起岩却不是这样的人,生活俭朴的他,对他人却十分慷慨大方,时有仗义疏财之举。张起岩的薪水报酬以及家中资财,多半被他用来资助了亲友族人以及同僚的应急之需。以至于张起岩去世之后,居然到了家无余财、仓无余粮的地步。做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也是很不容易的。

不但为官政绩斐然,张起岩还是个多才多艺之人。他能诗善文,书法功力深厚,特别擅长篆书、隶书。张起岩的史学造诣也很高,曾长期主持编修国史,以及辽、金、宋三朝史的编撰工作。张起岩著述颇丰,有多种著作传世。

退休回家养老四年之后,张起岩仙逝西去,享年69岁。好人有好报。在古代,张起岩这种情况属于善终。

前面说过,有元一代,史料有明确记载的齐鲁状元,只有两位。除了张起岩,另一位齐鲁状元名叫王文烨,乃山东邹平人氏,系大元至顺元年(年)庚午科左榜状元。但此人生平事迹无考,只能存目。

有种民间说法称,大元延佑五年(年)戊午科左榜状元,系山东泰安人氏霍希贤。但正史明确记载,霍希贤乃沣州(今属湖南)人氏是也。因而霍希贤为齐鲁状元的说法,不足采信。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壹点号谷荻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qiuzx.com/zqsmj/33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